膽紅素競爭與清蛋白的結合。氮吹儀價格因此,臨床上 對有黃疸傾向的病人或新生兒用藥應慎重,以免引發血紅素腦?。?34356237 8798:;<4=:<>;?)。 圖 &% ’#膽紅素的立體結構 二、肝細胞對膽紅素的代謝 ##(一)肝細胞對膽紅素的攝取 ##血中膽紅素清蛋白復合物隨血液循環運至肝,在肝血竇中膽紅素與清蛋白分離。膽紅素在肝血竇 中可自由雙向通透肝細胞膜進入肝細胞,肝細胞對膽紅素的攝入量取決于肝細胞對膽紅素的代謝能力。 第二十一章8肝膽生物化學#"! 膽紅素進入肝細胞后與胞質的配體蛋白(!"#$%&"%)結合。小鼠肝細胞中配體蛋白由相對分子質量分別為 ’’ (((和 ’) (((的亞基組成,每分子配體蛋白可結合一分子膽紅素。小鼠肝細胞配體蛋白的含量很高, 占其胞液總蛋白量的 *+。配體蛋白還具有谷胱甘肽 ,表氧化物轉移酶( #!-.$./"0%1 , 1203"&1.4$%56 714$51)活性,具有對芳香基化合物解毒的重要功能。配體蛋白除對膽紅素有較高的親合力外,還能結合多 種有機陰離子、某些染料、甲狀腺素等,因此上述這些物質能競爭性影響膽紅素的運轉。新生兒非溶血性 黃疸就是因為缺少配體蛋白,因為嬰兒在出生后 )周,配體蛋白才接近成人水平。許多藥物能誘導配體蛋 白的生成,如苯巴比妥可誘導合成配體蛋白,加強膽紅素的攝取,臨床上可用苯巴比妥消除新生兒黃疸。 88(二)肝細胞對膽紅素的轉化作用 88膽紅素與配體蛋白結合后,以“膽紅素配體蛋白”的形式轉運至滑面內質網,在葡糖醛酸基轉移酶 (#!-9-40%:! .4$%5714$51)的催化下,膽紅素脫離配體蛋白,與葡糖醛酸結合,生成
葡糖醛酸膽紅素( ;"!"4-;"% #!-9-40%"&1)。葡糖醛酸的供體是尿苷二磷酸葡糖醛酸( <=>?@)。因膽紅素有兩個自由羧基,可與兩分 子葡糖醛酸結合,故雙葡糖醛酸膽紅素為主要結合產物,也有少量單葡糖醛酸膽紅素(圖 ’A ))。此外, 還有少量膽紅素與活性硫酸結合,生成硫酸酯。與葡糖醛酸結合的膽紅素和與硫酸結合的膽紅素稱為結 合膽紅素,由于結合作用破壞了膽紅素分子內部氫鍵,所以結合膽紅素水溶性增強。 <=> 葡糖醛酸基轉移酶 膽紅素 B <=>?@8 %%%%%%%%%%!8單葡糖醛酸膽紅素 B <=> <=> 葡糖醛酸基轉移酶 單葡糖醛酸 B <=>?@8 %%%%%%%%%%!8雙葡糖醛酸膽紅素 B <=> %%% C$$ECCD$$8$$8888 ECCD $$$ C88CD C $$$ $888 %%% $$$ $888$$ $$8888 8 $$$ D 8 8 8 8 $ $$ 8 EC EC 8 8 $$ $ $$ $ $$ $ $$ $ $$ $ $$ $ ED ED ’’ ED ED ’’ F FH F FH * ** $ $$$ $$ **%%** $$ * ** $ $$$ $$ %%**8 &&C G G &&C ** ** GG DDDD 圖 ’A )8葡糖醛酸膽紅素的生成及其結構 F:—EDI8 H:—ED & &&ED’ 88膽紅素在肝細胞內經結合、轉化后,其理化性質發生了改變,從極性低的未結合膽紅素轉變為極性強 的結合膽紅素,既有利于膽紅素的排泄,又消除了其對細胞的毒性作用。兩種膽紅素理化性質的比較見表 ’A I。 表 !" #$兩種膽紅素理化性質的比較 理化性質 未結合膽紅
素 (間接膽紅素) 結合膽紅素 (直接膽紅素) 水溶性小大 脂溶性大小 與清蛋白親和力大小 對細胞膜的通透性及毒性大小 能否通過腎小球不能能 與重氮試劑反應間接陽性直接陽性 88注:重氮試劑反應又稱凡登白反應,根據我國衛生部的規定,臨床檢驗已停止使用。 88未結合膽紅素因分子內氫鍵的形成,不能與重氮試劑直接起反應,必須加入乙醇或尿素破壞氫鍵后才 能與重氮試劑生成紫色偶氮化合物,故未結合膽紅素又稱間接膽紅素。結合膽紅素加入重氮試劑后能立 #"!第四篇 !綜!合!篇 即發生偶氮反應,呈現紫紅色,故結合膽紅素又稱直接膽紅素。 !!當肝內配體蛋白缺乏,或 "#$%&來源不足,或葡糖醛酸基轉移酶缺乏時,膽紅素被肝細胞攝取及進 行結合反應皆受影響,血中未結合膽紅素升高,可導致黃疸。 !!(三)肝對膽紅素的排泄作用 !!在肝細胞中經轉化生成的結合膽紅素水溶性增強,容易溶解在膽汁中,自肝細胞釋放到毛細膽管隨膽 汁排入腸腔。毛細膽管中膽紅素的濃度遠高于肝細胞,所以肝細胞排出膽紅素的過程是一個逆濃度梯度 的主動運轉過程。血漿中的膽紅素通過肝細胞膜、肝細胞質配體蛋白和內質網的葡糖醛酸基轉移酶的聯 合作用,不斷地被肝細胞攝取,結合,排泄,從而得到不斷地清除。肝細胞內膽紅素代謝過程見圖 ’( )。 圖